dfgfg dfg fggg fdgdf sddsf
女人出頭,在亞洲比在歐美容易? 女人出頭,在亞洲比在歐美容易?~~~~~~東方線上/研究員 陳順吉傳統上大多認為東方的儒家文化裡,女性角色受到壓抑,所以長久存在著男尊女卑的兩性關係。例如孔老夫子曾說過“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雖然後世文學家透過各種解釋去"闡釋"孔老夫子的原意並沒有性別歧視,但是無可否認的,東方儒家文化對於女性是比較貶抑的,甚至一直到現代社會,東方女性在權利、社會地位上的保障與追求,以及職場與自我實現追尋的比例,似乎仍比西方女性低。 但是近來有個調查顯示,亞洲(或開發中國家)因為近來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人才缺乏,女性反而有竄出頭的空間,更甚者,中國的一胎化政策,也讓父母更重視女兒的基本權益。相較之下,歐美國家,例如德國、西班牙等,因為兒童教育落實,所以母親被社會期待在家哺育孩子的比例高,例如子女滿六歲以前返回職場,在德國會被視為是不盡責的母親。而下班時間晚等亦不利於母親回家看顧小孩。因此在職場上的機會不見得比亞洲(或開發中國家)高。(註一) 這有點衝擊了許多人既有的印象。但是倘若我們從最新版的2008年版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也可以看到一些與傳統觀念不太一樣的地方。例如在「希望周圍能肯定我的成就」、「在家中,男性必須分攤部分家事」等層面上,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相近,沒有明顯差異。顯示不管男性或女性,都希望得到被肯定,而且漸漸的,男性在家裡面也需要負擔起一部份家事。 從這看來,會以為男女性差異不大。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女性首要任務是給家人一個家」、「一般而言,男性能力比女性強」、「社交時我是比較活躍的份子」、「會積極參加進修訓練,爭取晉升機會」、「周圍輕忽了我的才能,我有些鬱悶」等層面上,男性的比例高於女性。因此可發現在職場上,較多數男人仍有男人能力強、女性在職責在家庭、男人要在工作上求表現等價值觀。 而女性,則在「我常提醒自己和家人身體健康」、「我參與並瞭解家中的大小事務」、「可接受妻子比丈夫的學歷高」、「只要獨立快樂生活不結婚無所謂」、「婚姻不一定要有小孩」、「養育小孩會影響事業發展」等面向上的比例高於男性。顯示出女性受到家庭的束縛較多:一方面女人認為要為家庭付出更多的責任、但是女人又不願意被家庭綁住,正因為如果要走入家庭就有被家庭綁住的心理認知,也導致女人在「快樂生活不結婚」與「結婚不一定要有小孩」等比例高於男性。 由此數據,顯示出多重且矛盾的結果。表面上男女平等,而在民法上也已修改讓婚姻關係中的兩性,都能享有漸趨同等的權利義務。但是在社會期待上、在天性上,兩性互動卻又往往有兩性衝突的地方: 男性認為女人要以家庭為重心、男人應該在外面求發展。而女性雖然天性上對家庭會付出較多關懷,但是也要追求生涯發展、不願意被家庭綁住影響了自我發展。 若以台灣兩性互動與前述的調查相較,可以發現台灣女性的困境仍與歐美女性差異不大。在兩性互動中,不論歐美與台灣,雖然在法律關係上兩性漸趨平等(甚至台灣女性漸漸已經不冠夫姓,而歐美女性卻常常冠夫姓,例如美國布希總統夫人為布希蘿拉Laura Bush),但是東西社會均仍比較希望女人比男人多花些心思在家庭。 另外,調查顯示亞洲女人出頭較容易是因為亞洲國家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人才缺乏,女性反而有竄出頭的空間。這可能比較傾向於越南、中國等進步神速的發展中國家,所以有很多機會讓女性出頭。就台灣而言,經濟已經趨向成熟經濟,男女教育普及,高等教育的男女比例也相當,人才競爭非常激烈,不論男女都須面臨到激烈競爭。因此,台灣女性要在社會價值觀認為「女性對家庭應該多負一份心力」的環境下出人頭地,往往必須比男性更努力去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而這時候卻可能因此在小孩養育或婚姻上必須做一種選擇。或許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許多成功的女性都是不婚族或頂客族的原因。 註一:「女人出頭在亞洲比在歐美容易」,林上祚,中時電子報,2007/10/24 04:39。 iSURVEY行銷週報2008/01/04 小洪隨筆:不管容不容易,就是一定要持續努力。有選擇就會有放棄,做了選擇就不要後悔,好好活出自己的人生。
好站連結:http://tw.myblog.yahoo.com/lambert5874781